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艾冰: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跃迁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余艾冰)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宏大的议题。
首先,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带来了认知上的重构与范式的革新。例如,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平均水平;其工作负载的复杂性也彻底改变了技术栈的结构。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在处理问题时的速度远超人类。一个人所学有限、记忆有限、整理也有限,而人工智能则能在短时间内针对某个问题给出回应。这个答案未必完全正确,但却是基于人类已有知识的综合体现。这正是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方面超越人类的原因所在。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完全超越人类?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于那些尚无明确规律、人类探索尚未完成的领域,人工智能难以提供准确的答案。它可以在诸如艺术创作、知识总结、撰写报告或文献综述等方面表现优异,但在开创性思维方面,尤其是在尚未掌握相关规律的前提下,人工智能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它通过分层的方式重新组织数据,并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分析。作为高层决策者,我们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视角,重新整合底层资源,从而实现多层级、多行业的差异化应用,带来不同的成果。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加速增长阶段。正因为如此,中国在今年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相关政策持续向好,正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低碳、工业应用、物流等领域,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已成为领导者、调度者和生产组织者的重要工具,是提供解决方案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推广成效显著,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推进,而中国走在了前列。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当前的人工智能政策与以往相比并非截然不同,而是延续并不断发展。过去我们强调“互联网+”,如今则是“AI+”,这种“+”的变化至关重要。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从应用角度看,人工智能正在驱动工业的未来,从渗透走向深度重塑。
人工智能的未来将走向广泛应用。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人工智能技术都有可能被广泛采用。它将以颠覆性变革之力,重塑整个产业格局。
当前,工业智能化正处于广泛探索阶段;工业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工业软件形成双螺旋结构,共同赋能产业升级;预计到2028年,我国人工智能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其渗透率将进一步向底层延伸;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深度融合,IT与OT融合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推动各行各业的变革,重塑生产和运营的新格局。
从整体趋势看,人工智能将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产业格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曾一度受限,但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和计算方法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十年都会迎来不同的浪潮。在过去,这些浪潮往往由国外引领,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十年的主题将是人工智能。中国恰逢其时地站在了这场变革的前沿,成为最早提出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之一。尽管与美国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但我们对此应感到自豪,并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带来更多革命性的突破。
展望未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将经历从个体服务到综合服务的演进过程。未来,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浪潮,将成为人类知识合成的关键载体。它将在多个产业中引发深刻变革,甚至重塑科学技术体系。据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累计创造近22.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GDP的3.7%。
我们经常提到的AIGC,即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及相关技术与数据,将满足消费者新的期望,创造新的行业价值,并重塑商业模式。未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包括物流行业,人工智能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25年6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余艾冰在“2025中国物流企业家夏季年会全体大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内容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同步刊登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5年第14期。)